close

博客來e-coupon 什麼是世界觀?



博客來e-coupon

什麼是世界觀?





什麼是世界觀? 評價



網友滿意度:



看書是一個最快增加"經驗"和"想法"的方式

你想過的、不曾想過的,

都有各式各樣的人把不一樣的體驗分享給大家

這也是我為什麼這麼喜歡讀書的原因~

但是讀書真的不能挑食,偶爾各式各樣的書

都要稍微看一下,才不會說在些關鍵時刻

缺了判斷的依據或概念>_<

像是這次看了覺得很有收穫的

什麼是世界觀?

就會是我想推薦給大家的書~

不知道就偏好而言看官喜不喜歡呢?

畢竟也要有愛才能把書看下去嘛!XD

另外附上我常用的折價券網站~

加入@Line粉絲團就能夠輕鬆拿~

推給大家試試看囉;)



小鴨 博客來e-coupon傳送門

什麼是世界觀?



本週熱銷商品:





密技偷偷報【密】字第柒拾肆號







新世代電腦入門







商品訊息功能:

商品訊息描述:














  • 《什麼是世界觀?》



    【獨家引進】法國哲學百年老店──富杭出版社(Vrin

    《什麼是......?》哲學之道叢書

    一書一概念理解當代思潮

    跟著作者的思辨道路並透過經典導讀感受法國哲學方法論



    每個人對世界觀都有一套看法,混合了客觀知識、信仰、傳承的文化、個人的信念、情感,最終造就了主觀性。我們無法討論這些世界觀,因為每個人最後都能自由且主觀地按自己的想法去思考,無須像他人一樣。每個人都可以有「他自己」對事物和世界的觀點,也就是他自己的Weltanschauung。目前流通的法文字典會使用德文的「Weltanschauung」,將之定義為「一種對世界的形而上學看法,隱藏在我們造就生活的概念之下」 。尷尬的是,儘管這個定義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爭議,但仍無法清楚表達,因為若此一看法確實首先與我們的感性有關,那麼當我們質疑什麼是「一種形而上學的看法」,事情就複雜化了。如果首先呈現的是圍繞在我們周圍的事物,那麼「世界」是什麼?「生活」又是什麼?該如何結合這些命題元素?



    全書就是在藉由各面向去闡述探討Weltanschauung的概念。最後引用兩篇重要世界觀文章做評論,透過世界觀理論甚至宗教來分析與世界的關係、其脆弱及批判。

















    • 作者介紹







      克里斯提安.貝爾內(Christian BERNER



      法國巴黎第十大學哲學系教授。



      繪者

      Summerise



      台灣插畫家。擅用手繪線條的筆觸,帶出畫面的個性與溫度,喜歡把作品當成故事去敘述。曾於2014、2016年入圍英國WIA插畫獎,2015年入圍美國3X3插畫獎。







    • 譯者介紹





      李沅洳



      畢業於台灣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,巴黎第十大學社會學博士候選人。自由譯者。著有《二十世紀法國情慾文學。從限制出版到自由出版》,合譯有《波娃戀人》、《藝術的法則》。



















    什麼是世界觀?-目錄導覽說明





    • *導論

      什麼是世界觀

      「WELTANSCHAUUNG」的觀念



      對世界的理解與詮釋

      賦予世界一個意義

      各種世界版本

      統觀

      在世界意象與世界觀之間的語言

      世界形象與世界觀



      在世界中引導

      置身於理念之中

      世界觀與生存



      世界觀的批判

      寬容或超越這些世界觀?



      文章與評論

      文章1

      評論-各種世界觀理論

      與世界的穩定關係

      世界觀的定義

      詩歌、宗教、哲學

      世界觀的類型

      文章2

      評論-詮釋性身分

      對世界的一致詮釋

      統合的脆弱性

      從詮釋到批判智性

















    黑曜石貔貅開光

    「世界觀」這個概念的聲譽不佳。雖然日常生活中我們時不時會用到這個詞彙,但在哲學裡它只不過被當作成「被用於辯論哲學不是什麼,哲學不應當是什麼的」陪襯之物。因為每個人都有看待或構思世界的獨特方式,每個人都認為他有「自己的」哲學。我們都知道,「肯定個人意見」與哲學的本性是背道而馳的:哲學的本質在於追求普遍有效性,亦即能以理性來驗證其命題與論述。即使符合思想與現實的真理無法確實建立,哲學也不能有任何特殊性,而且必須牢牢記住,它追尋的永遠都是「真理」。誠如黑格爾(Hegel)所言:「我書中來自我的一切都是假象。」



    每個人對世界觀都有一套看法,混合了客觀知識、信仰、傳承的文化、個人的信念、情感,最終造就了那些涉及主觀性的事物。我們無法討論這些世界觀,因為每個人最後都能自由且主觀地按自己的想法去思考,無須像他人一樣。每個人都可以有「他自己」對事物和世界的觀點,也就是他自己的Weltanschauung。



    總之,此一導向個人信仰的演變似乎是思想的本質。思考的最終目的難道不就是要做出決定嗎?哲學擇定的基礎不就是個人決定、是否相信和贊同某些真理?此一演變概念可追溯至費希特(Fichte),他繼謝林(Schelling)之後,主張在自由和需求之間做一個抉擇:



    「什麼樣的人就會選擇什麼樣的哲學;事實上,哲學系統並非是一成不變的工具,我們無法隨意取用或拋棄;能賦予它生命力的,就是其擁有者的精神。」



    在這種情況下,看待世界的方式就取決於道德自由或自然決定論,但是這兩種觀點的論據都不夠充分。我們知道,真正的決定從來就不會過於哲理,因為它們最後都會打斷評判的行為,例如我們必須在各種有關生活與其理解的論點之間做出抉擇時。阿多諾(Adorno)曾就此強烈批評世界觀主觀面向的概念。他認為這要追溯到十九世紀中葉:「事物、世界和人類的本質與一致性表象」因而超越形而上的信仰結構,回應了「對統一、闡述、最終答案的主觀需求」。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各種世界觀最後僅升格為「系統的意見」,只能信守「承諾基於意識來組織精神生活與真實生活」。這使得這些世界觀在意識形態上變得十分危險,容不得批評,因此阿多諾要求哲學摒除Weltanschauung的概念。



    這些世界觀就精神上而言是主觀的,儼然屬於某些人所謂的「主體形而上學」,這個「不好的」形而上學假定人類是自然的「主宰者和擁有者」,人能夠支配自然,那是因為他能理解之。人以知識之眼俯視自然,利用科學提供的技術來駕馭之。然而,認為可以達到這種世界「觀念」(亦即對世界的「全面意象」),不就是此一理性形而上學年代的錯覺,天真地以為人能單純以自己的目光來重新詮釋上帝眼中的世界?《創世紀》(Genèse)第一章說,上帝在第六日凝視祂所創造出來的世界,將之視為一個「整體」,並覺得「甚好」。但我們必須成為上帝,才能同時存於整體之中而又置身事外,並採用這個「無源之見」(point de vue de nulle part)!



















    對世界的理解與詮釋

    如同直觀,世界觀似乎也是被動的,是一種讓我們銘記一切的方式。早期重視直觀的浪漫主義者尤其如此理解世界觀,弗里德里希.史萊馬赫(Friedrich Schleiermacher)即為一例。他讓宇宙整體性的意象回歸宗教,上帝被視作是存在與認知的整體性。此外,宗教情感的特質甚至就是成為Weltanschauung,是對宇宙整體性的觀想:

    它(宗教)不像形而上學會去尋求解釋宇宙並確定其本質;也不像道德會試圖完善並讓宇宙臻至完美,將希望寄託在人的自由和神的自由意志。本質上,它既不是思想,亦非行動,而是直觀和情感。它想要直觀宇宙;它想要虔敬地傾心關注宇宙特有的表象和行動;它想在孩童般的被動性之中,讓自己被宇宙掌握並浸染。

    在它不可分割的直觀中,Weltanschauung就是接受的結果,這種接受性似乎與史萊馬赫所謂的「形而上學」思想積極性相反,因為宗教在本質上與科學和哲學衝力是不同的。當然,即使是科學和哲學,它們追求的也是直觀一切,因為真正的「認識」,不就是認識能讓所有細節清晰明瞭的原則嗎?這也是代表知識追尋者的浮士德(Faust)博士所理解的:他想要積極認識確保世界統一性及其一致性的「第一原理」(principe premier),為此,他必須觀想世界,才能掌握其核心。

    因此,為了達到直觀,是否必須受到世界的影響?或是相反地,必須透過我們的精神活動來建構知識?換句話說,世界觀是主體投射世界、形成世界的方式嗎?爾或是世界本身透過生活強加於人的一種方法?這種分析二元性是理解世界觀的關鍵。在這兩種情況下,若說世界就是我們的詮釋,這些世界觀都是此一全面信條,那麼我們可以強調建構各種世界版本的積極面,或是更加注重生活哲學。生活哲學著重的是我們接受世界的方式,及其影響我們心境、情感、情緒、畏懼、害怕、焦慮的方法。

    在我們「發現」自己存在於世界的方式中,情感和心境似乎是關鍵,能闡明整個世界。痛苦或憂傷會讓世界死氣沈沈、毫無顏色,讓生活變成重擔,但是歡愉和喜悅會讓我們看見「玫瑰人生」,感受到存在的輕盈。相較於引領我們行動的價值觀,這種「情感調性」(Stimmungen)的影響涉及整體世界,不只它的如其所是,尤其是我們與它的關係。無論喜悅或悲傷、樂觀或悲觀,這些都不僅是看待世界的方式,更是對世界產生反應的方法。

    與這種接受性相反的是,世界的形成和理解也是透過我們的投射,以及我們悄悄進入其中並賦予意義的方式。在此,世上的事物進入我們的投射框架之中,獲得它們在這個世界旨趣裡的意義和價值。這些形式都是結構方面的,沒有這些結構,世界就不會以世界的模樣出現。例如宗教的世界觀將情感寄託於某種超越人的事物,並利用人祈求的高級存在力量來塑造這個世界,因而造就了宗教崇拜、占卜、魔法師、巫師和其他能與先驗秩序建立關係的特殊祭司。此一無形但有能力的「先驗秩序」,不僅支配人對世界起源的看法,還決定了其行動。對世界的詮釋有許多特定類型,能讓意識統合多樣性,例如「無形能力」的詮釋。構思世界的方式就是我們所謂的「建構主義」,世界依我們的精神來建構,而非被我們的感知所接受。因此,將Weltanschauung翻譯成「世界觀」是比較適合的:事實上,不具備概念的直覺是盲目的,無法為它自己創造一個世界。這就是為何消極和積極這兩種角度會相互結合,我們的觀念同時取決於我們被世界影響的方式,以及我們投射世界的方法。









    編/譯者:李沅洳
    語言:中文繁體
    規格:平裝
    分級:普級
    開數:10.6*17.7
    頁數:200

    出版地:台灣













    商品訊息簡述:








    • 作者:克里斯提安.貝爾內

      追蹤







    • 譯者:李沅洳








    • 出版社:開學文化

      出版社追蹤

      功能說明





    • 出版日:2017/11/1








    • ISBN:9789869551908




    • 語言:中文繁體




    • 適讀年齡:全齡適讀








    什麼是世界觀?





arrow
arrow

    海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